查看原文
其他

问答 | 被一个石头绊倒N次?驾驶人重复犯错可能是因为......

2017-06-13 交通言究社 交通言究社

导    语

按照公安部交管局统一安排,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于5月25日在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培训班上进行了授课(有关内容见上周公开课系列),并与来自各地的参训学员进行了沟通交流。交通言究社今天推出学员与专家们的精彩问答下篇,敬请关注!


梁老师好,您刚才讲到标志标线应当简洁、清晰的原则。想问一下,如何能让标志标线更好地被驾驶人所理解和接受,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方式呢 ?


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交通局资深规划设计专家  梁康之:这要看实际情况,比如内蒙4•29事故,乍一看,标志标线、交通控制设施都符合标准,或者说很清晰,但实际上却并不能给驾驶人很好的引导。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,就是标志标线、信号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,它需要结合道路的其他设施,比如交叉口的控制。具体说到标志标线是不是符合规范,甚至规范是不是合理,这个都要考虑。


比如有时候说引导标志好像跟安全并没有太大关系,但是引导标志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却很多。它可能造成选择性的误判,或者给驾驶人太多的选择从而造成判断延时,甚至给驾驶人以错误的信息。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说某个车错过了出口,然后又倒行回去,实际上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,即很有可能是标志标线的问题造成他错过了出口。如果连续发生同样的问题,即使这些标志标线与标准不矛盾,那也应思考为什么驾驶人总是犯同样的错误,是不是标志标线出了问题。当然如果有机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可能会更清晰一些。


说到评价实际有两个思路,一个是工程技术人员用专门工具去做,这个只能评价性能,公路系统有一些。但我觉得跟交警联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方式:如果是在用道路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路面的刹车印迹,如果标志标线的连续性或连接性不好,一般都会有急刹车印,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,特别是快速路;还有一种方式是看事故数据,车多的路段看交通秩序。交通秩序基本上跟标志前期诱导密切相关。秩序差,事故就多。很多地方如果发生重复性的事故,刹车印特别多,一般来说都有交通控制的问题。急刹车不一定出事故,但急刹车一定是司机驾驶状态发生了改变,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。谢谢。



邝先生和郭老师刚才提到了道路安全审计,国内叫道路安全评审,请问二位老师认为交警在其中的定位和职责应该是什么?另外,现在安全评审我们用到驾驶模拟器这种方式,二位觉得是不是很好的方向?谢谢。


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顾问   邝子宪:目前,我们做安全评审通常有几个阶段,初步设计图出来、详细施工图完成以及通车前都要做。当然我希望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通车1到3年内也要做。在这几个阶段交警的作用都非常重要,特别是即将通车之前的评审,我们应该邀请交警到现场,听交警的意见。另外,交警对于事故处理具备丰富的经验,这些经验和数据对工程师而言都非常重要。所以,我们的技术也应该有来自交警的经验和来自交警的数据。谢谢。


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 郭敏:我觉得交警在道路安全评审中应该比现在发挥更大的作用。我个人的想法,交警甚至可以作为委托方,或者交警成为委托方中的一个重要机构,这样才能解决安全评审不够独立的问题。因为道路安全评审最重要的是利用经验,交警的优势也在于经验,这样可以运用经验达到实质安全的目的。此外,交警定位还不仅仅是参与交通安全设施的评审,整个道路路线的评审都应当参与。


至于您提到的驾驶模拟器,我觉得它的用处跟道路安全评审关系不大。因为驾驶模拟器是通过模拟得到一个判断,已经抽离了许多实际因素,是个较理想、较简单的环境,跟道路安全评审注重经验和知识的定位是不一致的,这是我个人的理解。


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顾问   邝子宪:我再补充一些,举一个云南龙瑞高速公路的例子,这是从昆明到瑞丽的最后一段高速公路,它包括了100多公里的山区高速。我们做评审的时候有一个必做事项,就是拜访当地的交警。当时已经有几十公里通车了,我到了当地的交警中队,去问通车半年的运行情况,问他们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等等。交警都很主动地给我们资料,并积极表达他们的看法。事实上,我们很尊重交警的意见,并且需要他们协助。


至于模拟驾驶器问题,我同意郭老师的意见。我的观点是,特殊情况及基础问题,可能需要用仿真、模拟器等辅助技术来优化设计,分析新的设计理念等。一般的公路设计未必需要。谢谢。



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官阳先生,刚才您介绍了应变视距,反应时间大约是10.4秒到14.5秒。现在我们无论是设置交通标志、安全设施,还是在事故中判定驾驶人是不是有过错,都需要用到这个时间。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不同的说法,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停车视距是经验数据还是教学数据,还是被哪个国家写进规范应该遵守的一个数据呢?


3M中国首席交通安全教育与政策联络官  官阳:应变视距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得出的技术结论。视距包括停车视距、超车视距、应变视距和会车视距等。我们国家大部分设计规范和标准使用的只有停车视距,而且用的是极限值,满足不了很多车型的需要。


美国以及所有重视安全的国家都会考虑应变视距,特别是复杂路况、高风险路段,还有变换车道等情况都有相关的规范要求。包括停车视距,也不是固定的一种,会考虑是否有大货车通行,大货车有没有防抱死装置等等。像14.5秒在什么情况下适用,在接近交叉口时需要考虑的视距因素等,很早就有结论。


至于应变视距在我国的适用和推广,我在国内呼吁了将近10年,但是交通部门、公路部门的很多设计一直没放进去。而且我们国家的视距在教学内容里也很不充分,有些交通工程的专业课上只讲5分钟,实际上这些视距的内容用PPT展示就有几百页,有大量的技术内容。


为什么刚才郭敏老师讲到模拟驾驶器没有什么实际作用,就是我们很多输入的技术参数没有考虑这些距离。应变视距不足、车少的时候交通事故多,车多的时候拥堵,我们现在城市里大量交叉口之前、快速路出口之前,变线距离都是不够的。用梁康之老师很经典的话阐释,叫作“线都是断的”。


我们的马路这么大这么宽,为什么流动性不好?因为大量基础性的技术要素没有考虑。比如我们按80公里时速设计的道路,但线是断的,视距只能满足20公里时速。交通流就是水流,它讲的是流动性。我们现在这个视距概念,其实北京市交管局很多年前出过一本书,把应变视距(当时叫决策视距)写进去了。07年我和公安大学刘建军老师等合作出版的那本《道路交通安全与逆反射技术》也把应变视距写进去了,但是国家标准一直没有用。


为什么刚才郭老师说要共识,这些基础参数需要共识,在国际路联、世界银行出的各种各样的安全评估里,应变视距都是非常常用的技术概念,而我们国家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作为硬性要求,知识也很不普及。


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交通局资深规划设计专家  梁康之:说到视距我补充一点,在美国有一个经验,到现场不管是什么情况,第一个看的就是视距。那视距怎么测算呢?道路肯定是有限速的,一般来说估算行驶速度是在限速的基础上加12-15公里/小时,再用行驶速度值乘2,就可以估算出视距够不够,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现场判断方法。比如你的速度是80公里每小时,那么需要的视距大约就是160米。



我是来自江西交警总队的民警,5月15号鹰潭发生一起公交车与货车碰撞的事故。我有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公路客运车辆已经有碰撞翻滚安全标准,但是城市公交有没有安全标准或规范呢?第二个问题是随着城镇化发展,城市公交车经常会满员,并上国道或者省道与货车混合通行,安全隐患突出,对于这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专家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?


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 朱西产:公交车是有固定运营路线的大客车,为满足城市高峰时段大客流的公共交通需求,在客车中专门设置了“城市客车”类别,国标7258中称为“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”,这类客车最大设计时速小于70公里每小时,设有座椅及乘客站立区,每平米乘客数量容许达到8人,大大增加了公交车的运载能力,在缓解城市交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
随着城市的扩大,很多城市郊区、工业开发区聚集了大量的客流量,公交车为了能够满足新型城市的交通需求,运营路线往往会超出城市进入公路、高速公路。上面所述的城市客车,或者称为“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”显然不包含这种运营路线有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公交车。国标7258中在“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”类别中定义了“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”。这种公共汽车可以选做城市公交运营路线包含公路、高速公路的公交车车型。


目前国标7258对“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”的结构安全要求与公路客车、旅游客车的要求是相同的,乘客人数不能超过设计的乘客座椅数量、乘客座椅上安装有安全带、车身上部结构强度满足国标17578的要求。由于“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”乘客运载能力大大降低,交通安全与高峰时段客运需求形成了强烈的矛盾,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中普遍存在着跨越“安全”界线的公共交通运营行为,但交警出手治理,又会面临“妨碍市民出行”的骂名。


我的建议是,交警在路面执勤和交通事故处理中如果发现这样的问题,要进行统计,拿出数据与公交公司沟通,敦促公交公司提出合理的公交车配备及调度方案,采用符合安全运营条件的方案满足市民出行。



3M中国首席交通安全教育与政策联络官  官阳:关于货车与公交车混行的问题,我刚写过一篇文章论述纽约的货车运输管理,货车应该有专用通道,如果混行,必须控制速度和方式。


而且在纽约货车分为两种,一种是本地货运,这种车要给它规定线路。还有一种是过境货车,一般不允许它进入人流密集或敏感区域。


所以实际是一个线路功课,纽约做到什么程度呢?他们把每一个区有多少辆货车、每天高峰时段能产生的货车流量数都测算出来,划货车专用通道,一部分货车专用通道给本地货车用,一部分只允许过境。在没有货车专用通道的地方,提示货车进去是直去直回,只能走这一段,其他路不允许使用,做得非常详细。


因为咱们国家有很多城乡混合区域,现在刚开始发展,这种混行路可能避不开,还有很多细致的功课要做。


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顾问   邝子宪:公交车在城市里的通行在香港也是一个大问题,因为香港的公交车绝大部分是双层的,现在最大的加长版12.8米双层公交车能载客146人。这样的公交车,大量行驶在在快速公路、隧道,存在很多安全隐患。因为这样载客量很大的公交车如果追尾或翻车,一次受伤人可达60甚至70人,超过100人的也发生过。而目前发生比较多的是公交车与货车追尾。


此外,我刚跟政府提过一个建议,就是如何保证公交车站候车乘客的安全。我分析了过去7年在香港,至少发生了19起这样的事故,造成68人受伤,当中死亡4人,重伤14人。此外,还有重型车的问题,大卡车驾驶人视线受限,看不到前方的行人,这在香港也是一大难题。


现在英国下发了一个最新的咨询文件力求改变困局,要求重型车必须有直接视线评级,而不只是通过车镜来解决盲点问题。直接视线评级分为五个星级,五星最好,现在计划先从伦敦实行,到2020年禁止零星级重型车,而到2024年所有重型车最低要达到三星级标准。这个理念我认为在城区交通里非常重要,如果我们能够朝这个方向研究努力是非常好的。谢谢。


 问答福利 


看了上面的专家的解答是不是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想法?很多想要与行业专家探讨的观点?很多实际工作中想要得到专业解答的疑难问题?

好消息!交通言究社【问答】福利来袭!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将坐镇问诊。

请将您的问题、姓名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: shezhang122@126.com或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 问答内容将在交通言究社刊登。


您的一个问题,也许能引发一场讨论,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事业的发展,还等什么?来提问吧!



往期推荐

❖ 问答 | “路都建好了再请交警到场 还能解决什么问题?!”

❖ 专家剖析内蒙4.29重大交通事故(上)| 事故路段线形平直、视野开阔 两车为何发生碰撞?

❖ 专家剖析内蒙4.29重大交通事故(中)| 事故路段地处平原地区 即便发生碰撞 为何伤亡如此惨重?

❖ 专家剖析内蒙4.29重大交通事故(下)| 事故路段安全隐患突出 且听专家建议如何改进?


投稿建议社长邮箱:shezhang122@126.com

本期编辑 | 李 君 

长按二维码加入本社

▼▼▼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